"建筑模板行业历史的回顾 回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基本建设任务的不断增长我国建筑模板工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50 年代初由于我国钢材缺乏模板基本上采用过去的传统木模板散支散拆工艺,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楼板模板均采用1. 5cm 的薄板梁相校模板采用3~5cm 的厚板骨架(或称龙骨)采用5~10cm 方木立柱一般均采用10cm 10cm 木方大小工程几乎千篇一律这种木模工艺十分路后不仅用工多工期长效率低使用木料多而且损耗大1955 年开始发展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出于机械设备严重不足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50 年代未预制圆孔板有了较快地发展多在现场进行预制生产工艺多采用翻转模板当时由于标准住宅设计还没有形成因此仍有不少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这个阶段尽管仍大量使用散文散拆木模但木模工艺巳逐步向定型化发展即利用多次周转使用下来的短木方或短头领经过加工拼制成50cm 10000cm 或其它规格的定型木模块既可用作楼板模板也可用作梁柱或墙模板这样不仅利用了大批短废木料并且可以提高支拆模工效大大减少了木材损耗降低了成本。 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有的还用薄铁皮将定型模板的板面包起来不仅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平整并且可以增加定型模板的周转次数这类模板一直使用到70 年代中期尽管在这段时间内也有一些改进如用角钢作定型模板的边框用薄胶合板作面板甚至也试用过玻璃钢定型模板但均未能大量推广使用主要是当时钢材缺乏(价格也较高) 更重要的原因是高层建筑和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尚未兴起一般仍以砖混结构为主所以模板技术的改进尚未引起重视发展缓慢。"